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AG百家乐- 体验真人娱乐的魅力|李镇西:创作教育的“酥油花”——《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序言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5:15    次浏览

(本书于2009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早已脱销。不知网上有没有?)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再次浏览了几年前写的班主任日记,不禁感慨:生命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却有滋有味地流过的。几年过去了。现在,作为校长的我继续当着班主任,当然也继续在写每天的班主任日记。这让许多朋友在敬佩我的同时,也向我表达了疑惑:“您那么忙,靠什么毅力坚持写下来的呀?”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几年前就回答过了――当时也有网友给我提出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不觉得这需要什么‘毅力’,因为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再忙再忙也要洗脸刷牙一样――难道每天坚持洗脸刷牙还需要毅力吗?写这样的日记,并不像有的老师想象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坚韧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今天,我还要补充说明的是,我用这方式,表达着我对我这份职业的态度。最近我在对我校年轻老师进行培训时,谈到了职业幸福:“以什么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将决定你的幸福感。当你对职业不满的时候,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如果我们把职业、事业和生活乃至人生都融为一体,不会觉得有什么累不累的。”是的,教师至今待遇不高,工作特别辛苦,社会对我们的“污名化”依然在继续,但既然无法跳槽而只能继续干这一行,动辄抱怨这个“不平”那个“不公”就没有任何意义。开开心心是一天,哭哭啼啼也是一天,你选择什么?心态至关重要。我曾听到过网上有老师这样说:“生活就是生活,工作就是工作。我有享受自己支配的时间的权利!校长休想让我在八小时以外还为学校工作!”这话猛一听很“在理”,而且很“前卫”。但仔细一想,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在于“八小时以外”是否“还为学校工作”,而在于作为教师,是否拥有职业认同,并因此而产生的职业热爱?从法律上讲,任何职业的人都有权捍卫自己“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自由,教师也不例外;但是,任何职业的人只要热爱,只要痴迷,他都可能不分八小时内外地投入自己热爱的工作中,这也包括教师在内。何况教育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好多事儿是无法和“八小时以外”分开的。除非特殊情况,学校无权强制教师加班,但拥有发自内心职业热爱的教师(其实各行业都如此)会自愿加班——他也不认为是“加班”,因为他已经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从中体验到幸福。这是那些抱怨自己选错了职业、觉得“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的教师无法理解的,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我认为,对待教育,可能至少有四种态度――第一种是“应付”的态度。本来就不喜欢教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教书,觉得大材小用了,心情郁闷,于是只好应付了。没有教书育人的热情,只有怀才不遇的叹息,这样搞教育,不但自己痛苦,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也痛苦。当然,说到“应付”,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因为不熟悉业务,不适应新的生活,手忙脚乱,没有章法,不得不应付,这种应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新教师走向熟练之前必然要经过的一道槛儿。但是,能够做好却有意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则太不应该――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孩子。这样的老师如果实在无法改变心态,不如改变职业!第二种是“饭碗”的态度。既然做了教师,就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因为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饭碗。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教诲:“不要把教育当做饭碗,而应该……”其实,在我看来,把教育当饭碗无可厚非――作为教师不把教育当饭碗,吃什么?所以通过本职工作谋取生活的物质基础,一点都不耻辱。有人会说:“当成饭碗可以理解,但不应该仅仅把教育当做饭碗。”我说,应该允许有教师仅仅把教育当做饭碗,因为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普通人。而且,如果一个老师真正把教育当饭碗,因而珍视这个饭碗,怀着敬畏之心(怕失去饭碗)对待自己的职业――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比起教育家们的追求,这个境界也许谈不上有多么高尚,但绝对不低下。现在教师队伍中依然有少数教师,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相比之下,忠于自己饭碗的老师同样令人尊敬。第三种是“事业”的态度。应该看到,确有不少教育者不满足于仅仅把教育当饭碗,而是把教育同时也当作自己的事业。所谓“把教育当事业”,我的理解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研究;第二,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而非外在的强迫)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论推导,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等)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的重复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希望能够上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面对新的班集体,也努力追求带出新的个性与特色。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则还能给我们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教育者都把教育当事业,但是毫无疑问,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第四种是“宗教”的态度。所谓“把教育当宗教”,就是为教育的一切付出,都不是来自上级的要求,也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当然,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已经具备),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召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是看领导的指示或“舆论导向”,而是基于自己的良知。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不会因为领导没有看到便感到“白上了”,而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出现了一次教育失误,首先不是想到别人会怎样看,而是内心的不安和自我谴责。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精神需求。把教育当“宗教”,必然视学生为“上帝”。注意,这里所说的“视学生为‘上帝’”不是迁就学生,而是从教育服务的终极目标来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因此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服从于这一点。把教育当宗教,意味着教师不会让教育带上庸俗的功利色彩,更不会把学生当作牟利的工具。写到这里,我想到几年前我去参观青海塔尔寺的时候看到酥油花的情景。寺庙的一个僧人告诉我,酥油花塑造工艺复杂,要进行大量的选料、配制、做模等前期工作。由于酥油易融化,艺僧们徒手捏塑酥油花时只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阴冷房间里封闭工作。在制作过程中,艺僧手指被冻得疼痛难忍,失去触觉,但他们依然将酥油做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这些酥油花只能“存活”几个月,因为天气转暖便要融化,于是每年都要重做酥油花。因此,最后艺僧们的手指都会溃烂,且终身残疾。这些艺僧都是自愿做酥油花的,没有谁强迫他们,哪怕手指溃烂,他们也无怨无悔。这些美丽的酥油花都不是为“市场”而制作,唯一的用途就是放在寺庙里供奉神灵。没有半点功利色彩,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是迫于别人的指令,而完全是出于心灵深处的信仰,而自觉自愿地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健康,在世俗的人看来,他们很苦,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很幸福――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回头说教育。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会把教育当宗教,但要看到,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希贵、程红兵等人的确是把教育当“宗教”,视学生为“上帝”,他们不但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也因此而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把教育当宗教,但如果教育者具备一些宗教情怀,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我自己对教育的态度,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我的确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上面说了,“事业”意味着“研究”与“创新”,因此,我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我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几年前,我曾就我的教育日记写下这样的文字:“大自然的季节继续持之有序地轮回,日月星辰继续默默无语地运行,青春的花朵会继续绽放在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生命的翅膀会继续从容而磅礴地拍打着事业的天空,还有无数我预测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欢乐或悲伤的细节、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迹……在前方的驿站等待着我,因此我的日记也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几年过去了,现在我依然做班主任,并依然写教育日记,依然迎接并享受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已经离我而去,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但他们(以及历届学生)曾经给我的青春气息,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而我,也将永远注视着他们。2008年11月10日(再次声明:一,恕我不回答朋友的提问。因为我实在没精力,也没能力解答各种问题,请理解,请谅解!二,不断有老师要我评论这个或那个社会问题,老问我“怎么看”,抱歉,我不会写“命题作文”。三,我无暇看各位老师给我发来的教案、论文、随笔,更无力“指导”。四,太多的朋友给我发消息,我也没有时间一一回复,请原谅!但我谢谢你们对我的关注与厚爱!)